最新公告
  • 欢迎光临助梦资源网,下载网课资源、学习资料、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电子课本来助梦资源网!立即加入钻石VIP
  • 高中生物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点

    正文概述 工程师   2022-05-13   0

    生理学也可按生物的结构层次分为细胞生理学、器官生理学、个体生理学等。在早期,植物生理学多以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点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微量元素:Zn 、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无机

    盐脂质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糖类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B液:0.01g/ml的CuSO4 )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 抗体)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H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一、核酸的分类、

    RNA(核糖核酸)

    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见附表)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

    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分布、功能

    单糖、五碳糖、核糖

    (C5H10O4)、细胞中都有、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细胞中都有、组成DNA的成分六碳糖(C6H12O6)、葡萄糖、细胞中都有、主要的能源物质果糖、植物细胞中、提供能量、半乳糖、动物细胞中、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麦芽糖、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都能提供能量蔗糖、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乳糖、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多糖(C6H10O5)n、淀粉、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储存能量、纤维素、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支持保护细胞、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动物的肝脏中、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储存能量

    细胞中的脂质脂质的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固醇、性激素

    维生素D

    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①保温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③缓冲外界压力

    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

    包括: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 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 →、成千上万原子形成 →、碳链、→、单体、→、生物大分子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细胞中的水包括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

    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

    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

    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

    细胞中的无机盐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无机盐的作用:

    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部分无机盐的作用

    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缺铁:缺铁性贫血

    附表

    类别、DNA、RNA

    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磷酸、磷酸、磷酸

    如何快速学好高中生物

    “先记忆,后理解”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理科不一样的特点。

    对于大家学习了许多年的数学、物理、化学来说,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同学们已经一清二楚,比如:数学中的未知数 X 、化学中的原子、电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等等。而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即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了比较才能知道,既所谓“左顾右盼”。

    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请支持知识付费阅读!感谢!

    推荐度:

    登录后免费下载文档


    网课资源_学习资料_复习资料_知识点总结_电子课本—助梦资源网 » 高中生物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点

    常见问题FAQ

    免费下载或者VIP会员专享资源能否直接商用?
    本站所有资源均由会员上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商用。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载地址过期失效怎么办?
    请联系qq客服或者微信客服,获取新下载地址,客服具体上班时间请查看网站首页!
    资源缺少内容怎么办?
    请联系qq客服或者微信客服,修补资源。
    获取其它帮助?
    请QQ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如需获取其它帮助,请联系我们

    联系助梦资源网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余额支付
    ×
    微信扫码支付 0 元